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个人服务 > 环境质量 >
柏林墙倒下,17万德国军队是如何“一夜消失”的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缩写为DDR),简称“民主德国”,俗称“东德”,该国军队——国家人民军(德语:Nationale Volksarmee,缩写为NVA)组建于1956年。

1989年10月7日,东柏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建国40周年阅兵式,港口城市罗斯托克则举行了海军舰艇阅兵,诸多舰艇整齐停靠码头。海军司令、国防部副部长特奥多尔·霍夫曼乘坐鱼雷艇,意气风发检阅了舰队。之后是一些成本极低的演习科目,主角是全副武装的蛙人,他们从高速行驶的鱼雷艇上跳入海中,跳离直升机后操纵滑翔伞落在水面上。

“所有参演者和参观者大概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人民海军乃至全东德的最后一次舰队阅兵仪式。”霍夫曼在1993年出版的回忆录《最后一道命令》里感叹。“在这些钢盔底下,军官、军校生、准尉、士官和士兵们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真的是那种‘红色普鲁士人’?”他还忧心忡忡想象了东柏林的阅兵,“人民军内的真正局势究竟如何?”

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及其军队化作历史,几代人的入伍誓词“我若违背军旗下的庄严宣誓,必甘愿接受共和国法律的制裁与劳动人民的蔑视”亦随风而去。

民族团圆、国家统一在当时是每一个德意志人豪情万丈、激情四射的时刻,但统一后国家的重建过程注定充满诸多不完美和遗憾。当西德人民需要为东德的浩大重建过程持续掏腰包时,他们就怨声载道。效率低下的东德企业无法在自由市场立足而纷纷破产,失业的人民或留守在日益破败的故乡勉强度日,或背井离乡去西边打工。

“我们能很愉快地回忆起一些甚至比现在还好的事情。例如,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一致,而现在只有竞争。”一位年轻戏剧导演的话曾经常被军队中残存的东德人士私下引用,“在民主德国,我有很多幸福时光,我希望能记住这些时刻。如果我们唱青年歌曲,那些‘西部佬’认为这是怀旧;而如果他们这么做,那就是正常的!”

东德军队实力揭秘

冷战正在落幕。华沙条约组织在1989年1月29日公布《国防部长会议声明》。这是华约自成立以来首次公布各国军力的官方数据。就在6天前的1月23日,东德执政党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欢迎瑞典首相英瓦尔·卡尔松到访的宴会上宣布,东德将在1990年年底前单方面裁军1万人,军费削减10%。而华约的声明记录显示东德军力鼎盛时期的数字为17万人规模的NVA,包括四个军种:陆军、海军、空军、边防军。

陆军是NVA的老大,平时分为第三和第五两个军区,分别负责国家南部和北部。每个军区拥有1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预备役摩托化步兵师,在战时各自组建一个集团军,此乃野战部队。东德国土不大,预备役部队动员效率又高,足以在24到48小时内完成全员动员。不过,东德没有在一场大战中指挥这两个集团军的权限,指挥权归苏军驻德集群(德语缩写GSSD)。

苏军虽然是当时全世界最庞大的军队,但普遍缺编少员,GSSD是装备与训练最好、最齐装满员的单位。一旦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GSSD是进攻西方国家的第一梯队。NVA的两个集团军,将在老大哥的指挥下向西进攻。下辖东德第3集团军的一个苏联方面军,进攻富尔达缺口;下辖东德第5集团军的苏联方面军,进攻北德平原。

承担如此重任,NVA的两个集团军得以在华约体系中享受最好的装备、最严苛的训练、最优厚的待遇。唯有如此,它们才有资格跟苏联最精锐部队并肩作战。

柏林墙倒下,17万德国军队是如何“一夜消失”的?

 

〓 1979年10月6日,为庆祝翌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30周年国庆日,NVA正在阅兵。两辆苏制2S1自行榴弹炮在摄影师镜头前缓慢驶过,苏联在1970年代初列装它。

如果说东德陆军尚有与西德一战的实力,东德海军实力则远弱于西德,人员始终没突破2万。东德海军是纯防御型的,负责在波罗的海西侧巡逻、反潜、扫雷布雷、情报搜集、两栖登陆。两德统一前夕,海军主力是3艘苏制“科尼”级轻型护卫舰、16艘东德制的“帕尔希姆”级轻型护卫舰,余下的战斗部队便是导弹快艇和鱼雷艇群。相比西德,东德没有驱逐舰、潜艇。

东德空军是四大军种中最受国民欢迎的。它在1989年有4万之众,征召人员的比例是38%,居最低,而陆军是60%,海军50%。航空热在东德社会经久不衰,男孩子们的成长记忆与航空博物馆、航模、飞行员等密不可分,男人们入伍后可以无限接近飞行梦想,掌握无线电技能。不愁凑不齐人,空军将理科成绩和俄语水平作为招兵硬指标。

空军的主力,从新到旧依次是米格-29、米格-23、米格-21战斗机。西德在1970年代开始换装美制F-4战斗机,本国、意大利、英国合作研制的“狂风”战斗轰炸机,性能压倒东德,更不用提西方空军的训练水准一向高于苏联。

总之,东德陆海空三军照抄苏式武器,复制苏军编制,按照苏军条令训练,遵循苏式国防学说。它们实质是苏军编组的标准模块,随时可以被苏联上级调兵遣将。NVA不仅毫无本国特色可言,也没有国防自主权,不过所有华约国家的军队都如此。苏联在每个国家派驻一名上将,级别与该国国防部长相当,权限更大,要指导和监督对方军队的训练和政治教育。

NVA有个特殊军种——边防军,由边防警察改组而来,并在1974年从陆军独立出来。苏联的边防军先隶属于内务部,后归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东德的边防军却隶属于国防部。边防军的征兵标准与陆军差不多,但政审最严格,一个东德公民但凡有宗教信仰、有西德亲戚、有持不同政见的家人,他将被边防军拒之门外。

除了柏林墙,东德修筑了一道1393公里长的隔离线,沿线瞭望塔林立,巡逻车道连贯,工事和通讯设施众多。正因为边防军任务沉重,国防部在拨款和人员分配上优先给陆军和边防军。边防军和边界,消耗了东德巨大的资源,边界及其周边地区占国土的六分之一,建设边界体系的费用是国家机密中的机密。

然而,东德逃亡西方的现役军人有90%出自边防军,边防军只好在1973年开始只用志愿役者。一旦发生战争,边防军将在防御第一线迅速消耗光,或者为大军快速排除边境障碍,甚至以轻步兵角色配合进攻城镇。

真实窘境:军队忙着填补经济生产的人力缺口

东德经济在华约各国中居首位,超过苏联,但在发达工业和全民高福利背后,隐藏着太多短板,譬如苏式经济体制无可治愈的痼疾——消费品短缺。

二战末期,当苏军推进到德国境内时,东边国土的人民仓皇向西出逃。当柏林墙在1961年拔地而起时,已经有350万东德居民逃离。东德成立于1949年10月,从1949年到1961年,就有260万人出走。柏林墙阻止了民众成规模逃亡,但人口的不足始终影响着国内经济生产。畸形的国民经济,赋予了NVA一项独特使命,帮助国民经济生产。

过往几十年里养成的惯例,在收割农作物、交通与产煤业清除积雪时,军队成建制投入。随着经济形势恶化,军队的经济生产任务加重。国家计划委员会希望提高工业制品的生产,增加外汇10亿马克,增加社会主义经济区出口额1.2亿,增加非社会主义经济区出口额6400万,支付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1.8亿。1988年,国防部长发布第104号部长令,1989年全年投入1万名军人,持续参与64家企业的生产。

换言之,这1万名军人将跟工人一样忙碌于企业生产,放弃军事训练学习,只是他们在外也受军事化管理。这对军队备战造成重创,如陆军14个现役摩托化步兵团中有半数将无法进入战备状态。以第11摩步师为例,编制内3个摩步团被借调走2个,剩下部队无法进行师一级的训练。坦克师麾下的摩步团被调离后,坦克师失去了步兵,也就丧失了战斗能力。基本上,每个摩步团只有1个摩步连可以实施战斗训练

一旦前线十万火急,在企业里忙着当工人的军队必须立即回基地,军队要制定应急方案。东德社会受交通运力不足之苦,军队以外根本提供不了这么多汽车,所以有370辆军用卡车得陪着被调离部队待在各处企业,这又形成军队卡车的浪费。

海军主要去船厂,从事给船除锈这样的重体力活,留守兵力在维修保养上的压力更重了。人力永远有大缺口,国防部在1989年1月、2月增派960名军人去25个林业公司砍树。连边防军都被派去干这活,何以如此紧急?原来,是东德未完成向苏联的家具、板材出口合同。

东德不重视工人的健康保护,许多军人被派到有害健康的劳动岗位。除了东德化工中心——比特费尔德化工联合企业,别的地方都没有健康劳保补贴。然而,许多军人喜欢如此“不务正业”,居然能在入伍期间成为一个技能熟练的产业工人,退伍后将成抢手货,何乐而不为?

大环境变了,东德人口的大规模外迁在1989年9月爆发。一个月后,国内劳动人口更加短缺,尤其是卫生和供应行业,NVA再次出人顶替。霍夫曼和副手开玩笑,再这样下去,每一个理智的军队领导都应该立即接管政权。

局势一天天变化,在位18年的昂纳克下台了,继任者埃贡·克伦茨接任了不到两个月也卸职,总书记职务废除。温和派汉斯·莫德罗成为末任总理,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莫德罗加快各方面改革,希望保住东德,但一切太迟了。本刊记者在2012年采访了莫德罗,他谈到苏联担心华约与北约之间发生军事对抗,要求NVA禁止介入国内事务,这对于稳定NVA是最重要的。

1990年年初,NVA尚有21000人在军营外服务于经济生产。末任国防部长霍夫曼发布了第28号退役命令,在1990年9月30日实施,他自己也属于退役者。10月3日起,东德不复存在,NVA也消散了。

西德军队有49.5万人,按规定要裁军,注定不可能全盘接受NVA。

东德军人都去哪了?

国家首先设立一个临时性的接管军事机构,联邦国防军东部军事司令部应运而生,直属国防部。它设在柏林东边的小城市施特劳斯贝格,有约600名成员,其中只有250人来自西德,但司令、副司令、参谋长均是西德的。它负责接管NVA所有机构、人员、设施,并对NVA进行军事原则、条令条例、组织体制上的西德化改造。西德派遣了1300名军官、士官进入NVA各级部门,展开工作。

首当其冲的是NVA中普遍存在的宣传部门、情报部门、各级军事法庭,这类机构全部撤销,人员裁减。斯塔西正是通过插手这些部门,来监视军队。下一个被一刀切的群体是作战部队中的女性,全部被解散,西德军队当时仅在后勤、医疗、行政单位容纳女性。

军官年纪越大、军衔越高,越不可能融入到新的军队里。将级军官一个不留,一概在1990年10月3日前退休,每月领取退休金2010马克。校级军官能否留用,必须由西德方面新成立的一个军官选拔委员会说了算,大量校级军官因此结束军旅生涯。

苏式军队中老弱病残的比例不低,50到55岁的军人要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这期间允许留职留薪。之后,超过55岁者、体检不合格者,一律退休。50岁以下的军官和士兵,许多人可以直接换上西德军服,薪水待遇与西德人一样,他们被昔日同僚们视作幸运儿。但他们还需要经历两年试用期,一旦出问题就被勒令退役。当然,军官还需要过军官选拔委员会这道关。

还有一部分未能留用的50岁以下者进入预备役,在半年内每月领取原先月薪的70%,然后退役,或一次性领取7000马克后退役。1990年,有5万人被吸收进入联邦军队,但很快筛查掉了3万人,剩余的人签了一份自1991年起、为期两年的合同。淘汰群体里,被征召的士兵巴不得离开军营去拥抱花花世界,脱下军服的军官和士官们在忐忑不安中接受走上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人缺乏在社会转型中的适应能力,只能干搬运工、保安、仓储物流工等体力工作。

四大军种中,边防军受到联邦军队,乃至全国社会上下的歧视,明显压倒了其他三个军种。它背负着始于1960年的《开枪射击令》重担,也确实该为此负责。曾经,任何前东德军人都不能穿着NVA军服出席纪念性集会,也禁止展示NVA军旗,禁令在2000年被打破,但前边防军成员依然不享受这般自由。从2013年开始,有NVA老兵居然做起这样的生意,外国军迷游客花150美元换取16小时的NVA军营生活。

他们有多怀念旧时光?

“东部佬”“西部佬”这样带贬义的绰号,便是时代产物。一位驻德国的中国记者总结说:“在德国部队里采访,通过官兵们的言谈举止,我能够感觉到来自东部地区与来自西部地区的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似乎不太和谐的气氛。尽管这种感觉非常细微,也非常的微妙。”

这位记者对柏林东部的“墙边之花”酒吧记忆深刻。酒吧就在昔日柏林墙之下,顾客群体是18到25岁的前东德青年。店里遍布东德元素,挂着马克思、列宁、昂纳克的肖像。顾客享用原东德产的可乐、啤酒、香烟,顺便吐槽现在的东部德国被美国的可口可乐和万宝路香烟一统天下。

这些东德情怀商品又贵又口感平庸,而且都是西部的大企业看准商机生产的小众产品。柏林墙倒塌是10年前的事,这些年轻人有一段童年带着东德记忆。他们来这里怀旧,其性质有对眼前失落的发牢骚,更多的是缅怀那段一去不回的童年时光。一位来自东部地区、洪堡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学入伍生,告诉来自东方的记者:“我们喜欢那里的环境。我们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这位大学生士兵说起校园生活时说,他跟来自西部的同学很少来往。

这些仅是日常牢骚的性质,谁也不想时光倒流。“东德若存在的话,虽然我个人会生活得更好,但现在丰富的生活用品在东德时用我的退休金很难买得到,因为物资短缺,很多东西用钱根本就买不到,我也很难像现在这样自由出国旅行。”霍夫曼说出了大实话。

武器被迅速卖光拆光

1999年,德国统一已经快有10年,巴尔干半岛依然深陷战火中。盘旋在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上空的北约战斗机飞行员们,丝毫不惧怕南联盟空军的主力战斗机米格-29,他们把对手的性能摸得一清二楚,在每一次空战中顺当秒杀对方。这一切,要感谢东德空军的最宝贵遗产——米格-29。

米格-29是苏联在1980年代服役的前线战斗机,即航程很短,只能用于防守作战。不过,苏-27战斗机和它形成高-低搭配,是当时苏联仅有的算得上现代化、可与北约一战的战斗机。东德空军在1980年代后期接受了24架,至两德统一时,这批飞机机龄很新、保养很好,成为西德唯一看得上的东德主战武器。

旧时代的遗物,难得在联邦国防军中获得一席之地。当然,它们首先要完成兼容性改造,尤其是电子方面要跟北约系统兼容。改造在1993年6月告终,这批米格-29在接下来的10年里,扮演了历届北约联合训练中的假想敌角色。美制F-15、F-16、F/A-18,法国幻影2000,瑞典制造的JAS-39战斗机,在跟米格-29的对抗训练中积攒下宝贵经验。

24架米格-29,在1996年失事坠毁1架,余者终有完成使命的一天。2003年,德国以每架1欧元的象征性价格,将全部22架送给波兰,只留下一架做展示,最后被送入空军博物馆。波兰在1989年购买了12架米格-29,也正是在这一年,波兰完成了政治体制转型。来自西边邻居的礼物,壮大了波兰的米格-29机队。直到2006年,波兰才得到第一批美制F-16战斗机,米格-29一直担任此前的守护天空大任。

空军的其他机型,对西德来说过于陈旧落后,且苏联货与北约货之间完全不兼容,再算上维修保养,苏制飞机反而成为国家财政负担。德国政府对于这堆冷战遗产,或者销毁,或者半卖半送到国际市场上,毕竟苏式战机的版图依然很大。NVA海军和陆军的装备遗产,是一样的操作路径。

海军舰艇,基本上不是卖就是拆,维持着毫无用处的废物等于浪费军费。“科尼”级轻型护卫舰是苏联的外援武器,总共制造14艘,出口给东德、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及利亚、古巴、埃及、利比亚。东德头等主力舰“科尼”级,在1990年已是非常落后,装备的SS-N-2“冥河”反舰导弹在电子干扰面前已经当了多年废物。它们在1991年和1992年被除役。

“帕西姆”级的吨位小“科尼”级一个档次,连舰载导弹都没有,全部在1991年退役,16艘打包卖给印尼海军。印尼有使用苏联军舰的传统,苏哈托时代的印尼靠苏联慷慨输血,一度拥有亚洲第二大海军。印尼海军曾跌跌撞撞操纵过苏联巡洋舰,如今对于16艘苏式轻型护卫舰还是容易上手的。

最好的导弹艇在1991年便除役,卖给波兰,成为波兰海军的主力,跟米格-29一样命运。扫雷舰也在1991年除役,卖给印尼、乌拉圭。总之,海军舰艇在1991年就退役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几艘后勤辅助舰船。

处理起来最头疼的,当然是东德陆军庞大的武器装备。

苏式主战武器有个特点,几项最主要的性能参数看上去不错,但实际用起来问题多多。苏制步兵战车BMP-1是华约集团机械化步兵的象征,火力强于西方各款步兵战车,但没有现代战车标配的射控电脑与激光测距仪,火炮连水平和垂直稳定器都没有,只能在停车时开炮。联邦国防军还发现它的73毫米滑膛炮闭锁性能不良,在射击时瓦斯外泄严重。更糟糕的是,同轴的PKT机枪的发射药有毒性。苏联根本不当回事,而德国干脆禁止使用BMP-1的主炮和机枪,主炮加锁,仅在战时开锁。

东德陆军T-72坦克被留用了短短一年,随后也卖往国外。至于更老的T-55坦克,直接报废销毁。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牵引式火炮、卡车、吉普车等各类军车,整齐又紧密聚集在露天,或被风吹日晒,或被拆解。此乃1990年代初各国军事杂志最爱刊登的主题图集之一,以此感叹一支强大军队的突然消失。

南斯拉夫内战之克罗地亚独立战争,克罗地亚从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获得可观的军事援助,这才扭转战局,在1995年击败“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政权。堆积在联邦国防军仓库里的原东德军火,从步枪到T-72坦克,被馈赠给克罗地亚。

欧洲国家曾忧心忡忡地看待两德统一,一个人口8000万,社会总产值接近英法总和的新德国要崛起了,强盛大国支撑着50万人的高度现代化的军队。然而,今天的欧洲国家们只是嫌弃德国军队为欧洲安全出力太少。